【《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诚心与坚持,感受人物形象。
2. 通过朗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3. 学习文中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的细节,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4. 培养学生尊重人才、珍惜人才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及其中体现的情感。
2. 分析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体会其性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三顾茅庐”这一成语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2. 指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含课文插图、背景音乐等)。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故事背景。
3. 教师准备相关拓展资料(如诸葛亮简介、三国历史简要介绍)。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还记得《三顾茅庐》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刘备为什么要三次去请诸葛亮?”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大意,激发学习兴趣。
(二)精读课文,深入分析(15分钟)
1. 分段阅读:教师带领学生逐段阅读课文,重点分析刘备三次拜访时的表现。
- 第一次:刘备亲自前往,但诸葛亮不在家。
- 第二次:刘备再次来访,仍未能见到诸葛亮。
- 第三次:刘备第三次来,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并诚恳地请求他出山。
2. 语言品味:
-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刘备动作和语言的句子,如“下马步行”、“拱手”、“恳求”等。
- 讨论这些词语表现了刘备怎样的品质?(诚心、谦逊、有礼)
3. 人物形象分析:
- 刘备:有远见、有耐心、尊重人才。
- 诸葛亮:淡泊名利、才华横溢、隐居山林。
(三)小组合作,探究交流(10分钟)
1. 分组讨论:
- 如果你是诸葛亮,你会如何回应刘备的邀请?
- 为什么刘备愿意三次拜访一个隐士?
2.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三顾茅庐”的深层含义——尊重人才、不畏艰难、持之以恒。
(四)拓展延伸,联系实际(8分钟)
1. 教师讲解“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来源及现代意义。
2. 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哪些人或事体现了“三顾茅庐”的精神。
3.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学会尊重他人、坚持努力。
(五)总结升华,布置作业(2分钟)
1. 教师总结本课主要内容,强调刘备的诚心和诸葛亮的才华。
2. 布置作业:
- 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诸葛亮》,要求写出你对他的认识和敬佩之情。
- 朗读课文并录音,下节课进行朗读展示。
六、板书设计:
```
《三顾茅庐》
——刘备三次访贤
刘备:诚心诚意、坚持不懈
诸葛亮:才高八斗、淡泊名利
成语:三顾茅庐——尊重人才、坚持不懈
```
七、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精读课文、小组讨论、拓展延伸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在分析人物形象方面还需进一步引导。今后可结合更多课外资源,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