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黠鼠赋原文及翻译】《黠鼠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寓言性散文,通过描写一只狡猾的老鼠在困境中机智求生的故事,寓意深刻,语言生动,富有哲理。本文将全文呈现,并附上通俗易懂的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一、原文:
黠鼠赋
苏轼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掌而笑曰:“是鼠之黠也!”
客曰:“何谓也?”
苏子曰:“夫鼠不善走,然能避人者,以其智也。今此鼠,虽不能走,而能避我,岂非黠乎?”
客曰:“然。”
俄而,鼠跳踉于前,若欲有所告。苏子曰:“汝欲言何事?”
鼠不应,但跳跃不已。苏子曰:“汝无言,吾知汝意矣。”
乃取笔砚,书曰:“鼠之黠,不如人之智。”遂焚之。
客曰:“子之言,可谓警世矣。”
二、翻译:
黠鼠赋
苏轼
一天夜里,苏轼坐在屋里,听到老鼠在啃东西的声音。他拍手笑着说:“这是一只狡猾的老鼠啊!”
客人问:“为什么这么说呢?”
苏轼说:“老鼠本身并不擅长奔跑,但它却能躲避人类,这正是它的智慧。现在这只老鼠,虽然跑不快,却能避开我,难道不是狡猾吗?”
客人说:“确实如此。”
不久,老鼠在前面蹦跳,好像想说什么。苏轼问:“你想说什么?”
老鼠没有回答,只是不停地跳动。苏轼说:“你不说,我也知道你的意思了。”
于是他拿起笔和砚台,写下:“老鼠的狡猾,不如人的智慧。”然后把字条烧掉了。
客人说:“你的话,真可以说是警示世人了。”
三、赏析与启示:
《黠鼠赋》看似讲述一只老鼠的“聪明”,实则借物喻人,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使动物也有一定的智慧,但它们终究无法超越人类的思维与判断力。苏轼通过这个小故事,表达了对人性智慧的肯定,同时也提醒人们不要被表面的“聪明”所迷惑,要善于思考、明辨是非。
这篇文章语言简练,寓意深远,体现了苏轼散文中常见的“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值得细细品味。
如需进一步探讨《黠鼠赋》的文学价值或历史背景,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