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风寒袭络型122例临床回顾分析(郭默斐)】在现代医学中,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的突然无力或瘫痪,影响患者的表情、进食和言语功能。中医认为,该病多由外感风寒湿邪、经络受阻、气血不畅所致,尤其以“风寒袭络型”较为常见。
本文通过对122例确诊为“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发病特点、治疗方案及疗效情况,旨在为临床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辨证施治依据。
从病例资料来看,患者多有明显的受凉史,常于冬春季节发病,初期症状以一侧面部肌肉松弛、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为主。部分患者伴有耳后疼痛、听力减退等表现,符合中医“风寒外袭、经络不通”的理论。
在治疗方面,本组患者主要采用中药内服结合针灸、推拿等综合疗法。中药以祛风散寒、活血通络为主,常用方剂如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配合针刺翳风、地仓、颊车、合谷等穴位,促进局部气血运行,改善神经功能。
经过为期2-4周的系统治疗,多数患者病情明显好转,面部对称性恢复良好,部分患者在2个月内基本恢复正常生活能力。但也有个别患者因病程较长或治疗不及时,遗留轻微面肌无力现象,提示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此外,患者在治疗期间需注意保暖,避免再次受凉,同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饮食上宜清淡易消化,忌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助于正气恢复、驱邪外出。
综上所述,“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瘫在临床上较为常见,通过中医辨证施治,结合多种治疗方法,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未来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深入研究不同证型的治疗机制,以提升整体诊疗水平。
作者:郭默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