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由衷意思是什么及出处】“言不由衷”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一个人说话不真诚、不表达真实想法的情况。以下是对该成语的详细解释、出处以及相关用法总结。
一、成语释义
| 词语 | 含义 |
| 言不由衷 | 指说话不真诚,不是发自内心的表达,表面上说的和内心的想法不一致。 |
二、成语出处
| 出处 | 内容 |
| 《左传·宣公十五年》 | “其言也善,其行也恶,是谓言不由衷。” 意思是:说的话很好听,行为却很恶劣,这就叫做“言不由衷”。 |
三、使用场景与例句
| 场景 | 例句 |
| 表达不满或讽刺 | 他嘴上说着“我支持你”,其实心里根本不同意。这真是言不由衷。 |
| 描述虚伪行为 | 她在会议上高谈阔论,表现得非常积极,实际上却暗中反对。这分明是言不由衷。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 类型 | 词语 |
| 近义词 | 言不由心、口是心非、表里不一 |
| 反义词 | 言为心声、表里如一、直言不讳 |
五、总结
“言不由衷”强调的是言行不一,说话不真实,往往带有贬义色彩。它源于古代文献,常见于日常交流和文学作品中,用来批评那些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理解这个成语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更准确地识别他人的真实意图,也能提醒自己在表达时保持真诚。
通过以上内容的整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言不由衷”的含义、来源以及实际应用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这一成语的使用方法。
以上就是【言不由衷意思是什么及出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