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2025-10-19 14:16:13

问题描述: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急!求解答,求此刻有回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0-19 14:16:13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篇重要文章,主要讲述了孟子与齐宣王关于“霸道”与“王道”的对话。文中通过孟子的论述,强调了施行仁政、以德服人的治国理念,反对依靠武力和权术来统一天下。这篇文章不仅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也反映了儒家对理想政治制度的追求。

一、

本文围绕齐桓公、晋文公等春秋时期霸主的功绩展开,孟子借此引出自己的观点:真正的王者不是靠武力称霸,而是以仁德治理天下。他通过比喻和类比,指出齐宣王虽有“不忍之心”,却未能真正施行仁政,因此无法成就王业。孟子强调,只要君主能推行仁政,百姓自然归附,国家自然强盛。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翻译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齐宣王问:“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可以听听吗?”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门徒,没有谈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所以后世没有流传下来,我也没有听说过。”
“此其为满足于己,不求广焉,故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这些人只满足于自己,不追求扩大,所以说:‘没有固定的产业而有坚定的心志,只有士人才能做到。’至于百姓,就没有固定的产业,因此没有坚定的心志。如果百姓没有坚定的心志,就会放纵邪恶,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等到他们犯了罪,才去惩罚他们,这是陷害百姓。哪里有仁爱的人在位,却做陷害百姓的事呢?”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因此,贤明的君主应该规定百姓的产业,一定要让他们向上可以奉养父母,向下可以养育妻子儿女,丰年时能吃饱,荒年时不至于饿死。”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然后引导他们向善,所以百姓跟随他们就很容易。”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现在规定的百姓产业,向上不能奉养父母,向下不能养育妻子儿女;丰年时也是一年到头辛苦,荒年时还免不了饿死。这种情况下,只是担心活命都不够,哪有时间讲求礼义呢?”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大王如果想实行这个政策,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五亩的住宅,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绸了;养鸡、猪、狗等家畜,不要错过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了。”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一百亩的田地,不要耽误农时,八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认真办好学校教育,反复强调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路上背负东西了。”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老年人穿丝绸吃肉,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能称王的,从来没有过。”

三、总结

《齐桓晋文之事》不仅是孟子对齐宣王提出治国建议的重要篇章,更是其“仁政”思想的集中体现。文章通过对比“霸道”与“王道”,强调了以民为本、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孟子认为,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政治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以上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