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为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科学掌握全市污染源分布、排放情况及治理成效,天津市于2017年至2019年开展了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此次普查全面覆盖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以及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旨在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详实数据支撑。
本次普查以“全面、准确、真实”为原则,通过实地调查、数据采集与系统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市各类污染源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统计。普查结果显示,天津市在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技术升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部分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持续下降,环境质量稳步改善。
在工业污染源方面,全市重点行业如钢铁、化工、电力等企业普遍加强了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处理能力大幅提升。同时,随着“散乱污”企业整治工作的持续推进,工业园区外的小型污染企业得到有效清理,工业污染源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农业污染源方面,畜禽养殖业和种植业是主要污染来源。普查数据显示,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率明显提高,化肥、农药使用量逐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初见成效。此外,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也在加快,农村人居环境不断优化。
生活污染源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日常生活产生的污染物也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通过对餐饮油烟、机动车尾气、建筑施工扬尘等的监测与分析,相关部门已制定相应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城市生活源污染的管控。
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方面,全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等设施运行状况良好,处理能力不断提升,为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次污染源普查不仅是一次全面的数据收集过程,更是推动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未来,天津市将继续以普查成果为依据,深化污染治理,强化源头防控,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努力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天津。
通过这次普查,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只有坚持科学治污、精准治污,才能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