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杜甫《春望》唐诗鉴赏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杜甫《春望》唐诗鉴赏,蹲一个懂的人,求别让我等太久!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10 01:00:23

杜甫《春望》唐诗鉴赏】唐代诗人杜甫,被誉为“诗圣”,其作品以沉郁顿挫、情感深沉著称。在众多诗作中,《春望》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抒情诗,不仅展现了杜甫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也流露出他对家国情怀的深刻思考。这首诗虽短小精悍,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历史背景,值得细细品味。

《春望》全诗如下: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题“春望”意为春天登高远望,寄托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诗中描绘的是安史之乱后,长安城一片萧条的景象。诗人站在废墟之上,看到曾经繁华的城市如今满目疮痍,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首句“国破山河在”,简洁有力地揭示了国家破碎、山河依旧的现实。这里的“国破”指的是唐朝在安史之乱中遭受重创,国力大损;而“山河在”则表现出自然界的永恒不变,与人世间的动荡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第二句“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天本应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但此时的长安城却因战乱而荒芜,草木繁茂,反而显得凄凉。这种反差手法,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悲痛与无奈。

接下来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将个人情感投射到自然景物上,借花鸟表达内心的情绪。“花溅泪”、“鸟惊心”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哭泣与惊慌,而是诗人因时局动荡、离别痛苦而产生的心理反应。这种移情于景的手法,使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

后两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战乱持续时间之长,以及家人音讯难通的痛苦。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封家书比黄金还要珍贵,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最后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描绘了诗人因忧愁而头发稀疏、鬓发斑白,甚至无法用簪子固定发型。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衰老,也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创伤。

总体来看,《春望》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缩影。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唐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研究。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