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亡齿寒的文言文翻译及原文】“唇亡齿寒”是一个成语,出自《左传》,常用来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在历史典故中,它常被用于描述国家之间的关系,强调彼此依存的重要性。
一、原文与翻译
文言文原文 | 现代汉语翻译 |
唇亡齿寒,其利害也。 | 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
出处说明:
“唇亡齿寒”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五年》:“晋献公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其吐之乎?’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若晋取虞,则虢朝亡而夕忘矣。’公不听,遂灭虢。还,又袭虞,灭之。晋于是始大。……‘唇亡齿寒,其利害也。’”
二、成语解析
- 词义: 嘴唇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双方关系密切,一方受损,另一方也会受到牵连。
- 用法: 多用于形容国家、团体或个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 近义词: 休戚相关、息息相关、唇齿相依
- 反义词: 袖手旁观、漠不关心、无动于衷
三、历史背景与使用场景
“唇亡齿寒”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讲述的是晋国借道虞国攻打虢国的故事。宫之奇劝谏虞公不要答应晋国借道,认为虢国是虞国的屏障,如果虢国灭亡,虞国也将难保。但虞公未听劝告,最终导致两国都被晋国所灭。
这一典故后来被广泛引用,用于强调国家之间的联盟关系和战略安全问题。
四、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唇亡齿寒 |
出处 | 《左传·僖公五年》 |
意思 | 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
用法 | 形容国家、团体或个人之间的依存关系 |
典故背景 | 春秋时期,晋国借道虞国攻虢,导致两国相继灭亡 |
近义词 | 休戚相关、唇齿相依 |
反义词 | 袖手旁观、漠不关心 |
通过了解“唇亡齿寒”的文言原文与现代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背后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它不仅是古代政治智慧的体现,也对现代社会中的合作与互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以上就是【唇亡齿寒的文言文翻译及原文】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