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拾遗全书】《本草拾遗全书》是一部古代中医药学的重要文献,成书于唐代,作者为著名医药学家陈藏器。该书在《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民间常用药物及药用经验,对后世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书共分三卷,内容涵盖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以及使用方法等,不仅丰富了传统本草学的内容,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其特点是注重实际应用,强调“拾遗补缺”,即对前人未详述或未收录的药物进行补充和整理。
一、主要
《本草拾遗全书》主要收录了各类药材,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共计300余种。书中对每种药材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
- 药名与别名
- 性味与归经
- 功效与主治
- 使用方法与禁忌
- 附方与验方
此外,书中还记载了一些民间单方和外用药方,反映了当时医学与民间智慧的结合。
二、核心内容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书名 | 本草拾遗全书 |
作者 | 陈藏器(唐代) |
成书时间 | 唐代(约公元739年) |
卷数 | 三卷 |
主要内容 | 收录300余种药材,涵盖植物、动物、矿物等 |
药物分类 | 按性味、归经、功效分类 |
特点 | 强调实用,注重民间经验,补充前人未详之药 |
用途 | 用于临床治疗、药理研究、民间药方整理 |
影响 | 对后世本草学发展有重要影响,是中医典籍之一 |
现存情况 | 原书已佚,部分内容散见于后世本草著作中 |
三、历史评价
《本草拾遗全书》虽原书已佚,但其内容被后人广泛引用,尤其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等本草著作中有所体现。清代学者如赵学敏等人在整理本草时也多次提及此书,可见其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总体而言,《本草拾遗全书》是一部具有较高实用性和学术价值的古代医药典籍,为中医药学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以上就是【本草拾遗全书】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