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一篇经典文章,讲述了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凭借智慧和口才说服秦穆公撤军,从而挽救了郑国的故事。这篇文章不仅语言精炼,而且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是学习古代文言文的重要篇目。
一、文章背景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左传·僖公三十年》 |
时代 | 春秋时期(公元前630年) |
背景 | 秦晋联合围攻郑国,郑国面临灭国危机 |
主要人物 | 烛之武、秦穆公、晋文公、郑伯 |
二、主要情节
情节阶段 | 内容概述 |
郑国危急 | 秦晋联军围攻郑国,郑国势单力薄,岌岌可危 |
烛之武出使 | 郑伯请烛之武前往秦营劝说秦穆公退兵 |
烛之武游说 | 他以“利”与“害”为切入点,指出秦晋联合对秦不利,最终说服秦穆公撤军 |
秦晋退兵 | 秦穆公答应撤军,晋国也因失去盟友而撤兵,郑国得以保全 |
三、人物分析
人物 | 性格特点 | 作用 |
烛之武 | 智慧过人、善于辞令、临危受命 | 以一己之力化解国家危机 |
秦穆公 | 善于权衡利弊、重利轻义 | 最终被烛之武的言辞所打动 |
郑伯 | 有识人之明、知错能改 | 信任并重用烛之武,体现君主风范 |
晋文公 | 坚强果断、有政治远见 | 在秦撤兵后也选择撤军,避免陷入困境 |
四、语言特色
1. 言简意赅:文章语言简洁,却内涵丰富,字字珠玑。
2. 逻辑严密:烛之武的论点层层递进,从“利”到“害”,逻辑清晰。
3. 修辞手法:运用对比、设问等修辞,增强说服力。
4. 对话生动: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展现思想交锋,增强故事性。
五、主题思想
- 智谋的重要性:烛之武用智慧化解危机,体现个人才能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 外交策略的运用:通过利益关系影响大国决策,展现古代外交的智慧。
- 忠诚与担当:烛之武虽年老体弱,但仍挺身而出,体现责任意识。
六、知识点总结
类别 | 内容 |
文学常识 | 《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属于“春秋三传”之一 |
文言实词 | “退”:使……退;“辞”:推辞;“许”:答应;“亡”:灭亡 |
文言虚词 | “之”:助词,无实义;“以”:介词,因为;“其”:代词,他的 |
句式结构 | 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等常见文言句式 |
重点句子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邻之厚,君之薄也。” |
七、拓展思考
1. 烛之武为何能够成功说服秦穆公?
- 因为他抓住了秦穆公的利益关切,指出秦晋联合对秦不利,同时强调郑国的存在对秦有利。
2. 从这篇文章中可以学到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 面对危机时要冷静应对,善于利用他人心理;说话要有理有据,逻辑清晰。
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我们不仅能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还能体会到古人处理复杂局势的智慧与策略。这篇文章不仅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更是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财富。
以上就是【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