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通假字整理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燕策三》中的一篇著名历史散文,讲述了战国末期刺客荆轲奉燕太子丹之命,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的故事。这篇文章语言生动,情节曲折,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蕴含丰富的文言知识,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等。以下是对本文中这些文言现象的整理与分析。
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中因音同或音近而借用其他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在《荆轲刺秦王》中,存在一些常见的通假字:
1. “见”通“现”
例句:“图穷而匕首见。”
解释:意为“地图展开后,匕首显现出来”。其中“见”通“现”,表示出现的意思。
2. “还”通“环”
例句:“秦王还柱而走。”
解释:意思是“秦王绕着柱子逃跑”。“还”通“环”,表示环绕之意。
3. “卒”通“猝”
例句:“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解释:意为“突然发生意外,完全失去了常态”。“卒”通“猝”,表示突然、仓促之意。
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指某些词在特定语境下可以改变其词性,从而承担不同的语法功能。
1. 名词作动词
- 例句:“乃前曰。”
“前”原为名词,此处作动词,意为“上前”。
- 例句:“左右既前。”
“前”同样作动词,意为“上前”。
2. 动词作名词
- 例句:“使工以药淬之。”
“淬”本为动词,这里作名词,指“淬火后的刀刃”。
3. 形容词作动词
- 例句:“太子迟之。”
“迟”原为形容词,此处作动词,意为“认为……迟”。
4. 使动用法
- 例句:“使毕礼而归之。”
“归”是使动用法,意为“让他完成礼仪后回去”。
5. 意动用法
- 例句:“吾得兄事之。”
“事”为意动用法,意为“以兄长之礼对待他”。
三、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指的是某些词语在古代和现代意义不同,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理解。
1. “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例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2. “谢”
古义:道歉、辞别。
今义:感谢、答谢。
例句:“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樊於期乃前曰:‘此臣之日暮途远,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
3. “币”
古义:礼物、钱财。
今义:货币。
例句:“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4. “所以”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例句:“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5. “顾”
古义:回头、回头看。
今义:照顾、考虑。
例句:“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四、结语
《荆轲刺秦王》作为一篇经典的历史散文,不仅展示了战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和人物形象,也为学习文言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对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提升文言阅读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对古代汉语表达方式的认识,增强文化素养。
总之,这篇作品不仅是历史故事的再现,更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值得我们深入研读与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