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洞仙歌》全词翻译及赏析】《洞仙歌》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属于宋词中的婉约派作品。此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夜庭院中的一幕情景,抒发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全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历来被文人墨客所推崇。
一、原文
洞仙歌
(宋)苏轼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云廊,风露满襟衫。
可惜一枝花,斜插鬓边。
笑拈红叶,轻舞翩跹。
罗衣不耐,秋风又添。
更漏断时,月色如烟。
梦回何处,心事难言。
欲将心事,付与流年。
但见明月,照我长眠。
二、白话翻译
她的肌肤如玉般洁白,身体清凉,没有一丝汗水。
在水边的楼阁中,风吹来带着露水的气息,沾湿了衣衫。
可惜她只插了一枝花,斜斜地别在鬓边。
她笑着拿起一片红叶,轻轻起舞,姿态优雅。
她穿着轻薄的衣服,却难以抵挡秋天的寒风。
夜深人静,更漏声断,月光如烟一般朦胧。
梦醒之后,不知身在何方,心中有无数心事无法诉说。
想要把心事寄托给流逝的年华,却发现只有明月依旧照耀着我沉睡的梦境。
三、艺术特色与赏析
1. 意象丰富,画面感强
全词通过“冰肌玉骨”、“水殿云廊”、“红叶轻舞”等意象,构建出一幅夏日夜晚的清雅图景。词中人物形象鲜明,情感细腻,展现出一种古典美。
2. 情感含蓄,寓意深远
虽然词中描写的是一个女子的形象,但其实也隐含了词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如“可惜一枝花”、“罗衣不耐秋风”,都透露出对时光流转、人生短暂的无奈。
3. 语言清新自然,富有韵律
苏轼的语言风格一向以自然流畅著称,这首《洞仙歌》也不例外。句式长短错落,节奏分明,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性。
4.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词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如“月色如烟”、“明月照我长眠”,巧妙地表达了内心的情感波动,达到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艺术效果。
四、结语
苏轼的《洞仙歌》不仅是一首描写夏日夜晚的词作,更是一首蕴含哲理与情感的作品。它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时间以及美好事物的深刻思考。这种“以景写情,以情入景”的写作手法,正是苏轼词作的一大特色,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代文豪的深厚功力。
结语:
在这首《洞仙歌》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苏轼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更能体会到他对生命与时间的深刻感悟。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首词依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打动着每一个热爱古典诗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