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赡养上帝》阅读练习及答案】《赡养上帝》是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录在他的作品集《三体》系列之外,但同样展现了他深刻的哲思与对未来社会的想象。这篇小说通过一个看似荒诞的故事,探讨了人类在面对未知文明时的道德困境、生存压力以及对“神”的重新定义。
一、阅读理解题
1. 小说中的“上帝”指的是什么?
答:小说中的“上帝”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宗教神明,而是指一种高智慧外星文明的存在。它们因自身文明的衰落而依赖人类来维持生存,因此被称为“上帝”。
2. “赡养上帝”这一标题有何象征意义?
答:“赡养”原本是指子女对父母的照顾,但在文中却用来形容人类对“上帝”的供养。这种反差突出了人类在面对更高级文明时的无力感和被动性,也暗示了文明之间的权力关系发生了倒置。
3. 小说中的人类社会处于怎样的状态?
答:小说描绘了一个资源匮乏、社会秩序混乱的未来世界。由于环境恶化和能源枯竭,人类社会已经濒临崩溃边缘,而“上帝”的到来则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的争夺和道德的沦丧。
4. 刘慈欣在小说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答:刘慈欣通过这篇小说表达了对人类未来的担忧,同时也提出了对“神”与“人”关系的思考。他质疑传统意义上的“神”是否真的存在,以及当人类成为“神”的时候,是否会重蹈覆辙。
5. 小说结尾有什么寓意?
答:小说结尾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这反映了作者对人类命运的不确定性和对未来的深沉思考,也提醒读者:在面对未知时,人类应当保持理性与敬畏。
二、简答题
1. 你认为“赡养上帝”这一行为是否合理?为什么?
答:从道德角度看,“赡养上帝”并不完全合理。因为人类本身已处于生存危机之中,再为另一个文明提供资源,可能会导致自身毁灭。但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如果“上帝”确实是更高智慧的存在,那么人类或许应该以谦卑的态度去面对它,而不是一味地索取。
2. 小说中“上帝”为何需要人类的“赡养”?
答:小说中“上帝”是一种高度发达的外星文明,但由于自身的内部问题(如资源枯竭、社会分裂等),它们无法独立维持生存,因此选择依赖人类来延续自己的存在。
3. 刘慈欣的这部作品有哪些科幻元素?
答:小说中包含了许多典型的科幻元素,如外星文明、未来科技、人工智能、资源危机、道德困境等,这些都体现了刘慈欣对科技发展与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三、论述题
1. 结合《赡养上帝》的内容,谈谈你对“神”的理解。
答:在传统观念中,“神”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拥有无限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在《赡养上帝》中,“神”却被描绘成一个需要人类帮助的弱势群体。这颠覆了我们对“神”的固有认知,也引发了对“神”本质的思考。也许真正的“神”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而是那些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人类的存在。而人类是否能真正理解“神”,或者是否能够成为“神”,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四、参考答案(教师版)
1. 答案要点:
- “上帝”是外星文明的象征;
- 它们因自身衰落而依赖人类;
- 反映了文明间的权力转移。
2. 答案要点:
- 对比“赡养”与“被赡养”的角色;
- 揭示人类在面对未知时的渺小;
- 引发对“神”与“人”关系的反思。
3. 答案要点:
- 资源匮乏、社会动荡;
- 人类处于生存边缘;
- 外星文明的介入加剧了矛盾。
4. 答案要点:
- 对人类未来的忧虑;
- 对“神”概念的重新审视;
- 对道德与理性的思考。
5. 答案要点:
- 开放式结局;
- 表达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 提醒人类保持谦卑与理性。
总结
《赡养上帝》不仅是一篇充满想象力的科幻小说,更是一部富有哲理的作品。它通过一个看似荒诞的情节,揭示了人类在面对未知时的脆弱与挣扎,同时也引发我们对“神”、“人”、“文明”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情节的发展,更要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