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又呈吴郎》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杜甫《又呈吴郎》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唐代诗人杜甫,以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郁顿挫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社会现实,也体现了他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其中,《又呈吴郎》是一首情感真挚、语言朴实的诗作,展现了杜甫在晚年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与对人情世故的体察。
一、原文欣赏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二、诗歌翻译
庭院里的枣树,任由西边邻居随意采摘,因为她没有粮食,也没有孩子,只有一位孤苦无依的妇人。
如果不是因为生活困苦,她怎么会这样呢?只是因为害怕外人,才更加亲近她。
虽然她担心远方的客人会多事,但为了防止她被欺负,还是应该把篱笆扎得更牢固一些。
她已经因赋税而贫困至极,想到战乱,不禁泪满衣襟。
三、诗歌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写给友人吴郎的一封“书信”式的诗作,通过描写一位贫穷寡妇的生活状况,表达了诗人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与关切。
1. 情感真挚,贴近生活
诗中描绘的是一位无依无靠的妇人,因生活所迫不得不“扑枣”度日。杜甫没有用华丽的语言,而是以平实的语言道出她的艰辛,体现出他对民间疾苦的深刻体察。
2. 语言朴素,寓意深远
“不为困穷宁有此?”一句,表面上是问句,实则饱含深情。杜甫借此表达对贫苦百姓的怜悯,同时也暗含对当时社会制度的不满。
3. 借事抒怀,寄托情怀
杜甫借劝告吴郎保护那位妇人,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末句“正思戎马泪盈巾”,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令人动容。
四、阅读理解题参考答案
1.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与悲愤。
2. “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一句中的“远客”指谁?诗人为什么这样说?
答:“远客”指吴郎。诗人希望他能多加防范,保护那妇人不受欺凌,表现出对弱者的关心。
3. 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一句“正思戎马泪盈巾”的作用。
答:这一句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既表达了对战争带来的苦难的痛心,也深化了全诗的主旨,增强了感染力。
五、结语
《又呈吴郎》虽篇幅不长,却字字真情,句句感人。它不仅是杜甫对一位普通妇人的关怀,更是他对整个时代的呐喊。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一个伟大的诗人,不仅关注国家大事,也时刻不忘身边的人和事。杜甫的诗,永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