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时诵诗书】小时候,家中虽不富裕,但父亲却极重文墨。他常说:“读书是穷人的出路。”于是,在我年幼的时候,便被送进了村里的私塾。那时的我,不过七八岁,尚不懂得诗词的深意,只觉得那些字句拗口难记,读起来像是在背“天书”。
但日子久了,竟也渐渐习惯了。每天清晨五更天,天还未亮,我便要起床,披着薄衣,跟着先生一起诵读《千字文》《三字经》,后来又学《论语》《孟子》。先生教得认真,我也学得刻苦,虽然常常读得昏昏欲睡,但每当听到先生讲起古人的故事,心中便生出几分敬仰。
记得有一次,先生让我们背《诗经》中的《关雎》。我念得磕磕绊绊,先生便让我反复朗读,直到能流畅背诵。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脑海中回荡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句子,忽然觉得这些字句仿佛有了生命,像河水一样缓缓流淌,带着一种说不出的美感。
那时的我,还不懂什么是“诗书”,也不明白为何要如此执着地诵读。直到多年后,当我真正走进社会,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与困惑时,才慢慢体会到,原来那些年背下的诗句,早已悄然融入了我的骨血,成为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如今回想起来,那段“少时诵诗书”的岁月,虽苦,却也弥足珍贵。它不仅让我学会了识字、写字,更重要的是,让我在懵懂中种下了对文化的敬畏与热爱。或许正是这些看似枯燥的诵读,为我后来的人生铺下了一条不一样的路。
所以,若你问我现在是否后悔当初的苦读,我会说:不,我不后悔。因为那些年的坚持,早已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为我遮风挡雨,也为我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