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谈创造性思维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概念,掌握其核心特征和表现形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创造性思维的重视,鼓励在学习和生活中勇于探索与创新。
二、教学重点:
- 理解创造性思维的内涵与特点;
- 掌握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
- 如何将创造性思维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
-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克服思维定势。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案例材料;
- 学生预习课文《谈创造性思维》,思考自身生活中的创新经历。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你有没有过‘灵光一闪’的瞬间?那时你在做什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引出“创造性思维”的话题。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激发兴趣,自然过渡到本课主题。
2. 新课讲授(20分钟)
(1)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创造性思维的定义:指在解决问题时,能够跳出常规思路,提出新颖、独特且有效的想法或方案的能力。强调其不同于普通思维的“非线性”、“跳跃性”和“多角度性”。
(2)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归纳创造性思维的四个主要特征:
- 新颖性:提出的观点或解决方案是前所未有的;
- 灵活性:能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 开放性:愿意接受不同的意见和可能性;
- 突破性:敢于挑战传统观念,打破固有模式。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介绍几种常见的训练方式:
- 联想与类比:通过观察、联想,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
- 头脑风暴:鼓励自由发言,不急于否定任何想法;
- 逆向思维:从相反的角度思考问题;
- 多角度分析:尝试从多个视角看待同一问题。
3. 小组合作探究(15分钟)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如:如何减少校园浪费、如何提高学习效率等),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进行讨论,并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教师巡视指导,适时给予建议。
4. 课堂展示与评价(10分钟)
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教师对各组表现进行点评,重点表扬创意突出、逻辑清晰的小组,同时指出可改进之处。
5.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眼中的创造性思维》。
六、板书设计:
```
19 谈创造性思维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 定义
- 特点:新颖、灵活、开放、突破
二、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 联想与类比
- 头脑风暴
- 逆向思维
- 多角度分析
三、实践与应用
- 小组讨论
- 创新方案展示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贴近生活的案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表达能力。但在时间安排上略显紧张,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展开讨论。今后应更加注重课堂节奏的把控,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