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训练六则附答案】《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律诗,写于他离开四川前往楚地的途中。全诗通过描绘沿途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对未来的憧憬。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开阔,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之一。以下为围绕该诗设计的六则阅读理解训练题,附有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是:
A. 杜甫
B. 白居易
C. 李白
D. 王维
答案:C
二、词语解释
2. 解释“山随平野尽”的“随”字含义。
答案:“随”在这里表示“随着、顺着”,意思是山峦随着平坦的原野逐渐消失在视野中。
三、诗句赏析
3.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比喻。“月下飞天镜”将月亮比作从天上飞来的镜子,形象生动;“云生结海楼”则把云霞比作海市蜃楼般的楼阁,营造出梦幻般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想象力与画面感。
四、内容理解
4. 诗中“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之情。尽管诗人即将远行,但他依然眷恋家乡的山水,认为故乡的江水仿佛也愿意陪伴他一路前行。
五、比较阅读
5. 将《渡荆门送别》与《静夜思》进行对比,指出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答案: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不同点:《渡荆门送别》更多地描绘了自然景色,并借景抒情,情感较为含蓄;而《静夜思》则直接抒发了思乡之情,情感更为直白。
六、拓展思考
6. 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你对“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句的理解。
答案:这句诗描绘了诗人乘船沿江而下,看到远处的山峦渐渐消失在广阔的平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地流入无边的荒野。这一景象既展现了大自然的壮阔,也暗示了诗人即将远离故土,踏上新的旅程,心中既有对未来的期待,也有对过去的留恋。
总结:
《渡荆门送别》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更是一首蕴含深厚情感的作品。通过以上六则阅读训练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并提升文学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