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歌》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囚歌》是现代著名诗人叶挺在1941年被国民党囚禁于重庆白公馆期间所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极其凝练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坚定信念与不屈精神的高尚情操。诗歌通过“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等形象化的比喻,揭示了革命者面对压迫时的尊严与选择。
本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感真挚,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它不仅是对个人信仰的坚守,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在语文教学中,这首诗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其文学鉴赏能力和道德素养。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中的关键词句及其含义;
- 学习并体会诗歌中运用的象征、对比等修辞手法;
-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赏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诗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把握诗人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 教学难点:
领会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深层含义,理解“囚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纪录片片段或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引出叶挺将军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自然过渡到《囚歌》的学习。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与情感;
-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语气与情感基调;
- 提问引导学生说出初读后的感受,如“你从诗中感受到什么?”“你觉得诗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
3. 精读品味(20分钟)
- 分段讲解诗歌内容,结合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 引导学生分析“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等句子的象征意义;
- 讨论“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4. 拓展延伸(10分钟)
-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在当今社会中如何坚持正义、坚守原则;
- 鼓励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囚歌”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升华(5分钟)
- 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 强调革命先烈的精神对当代青少年的重要意义;
- 鼓励学生继承和发扬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五、板书设计
```
一、作者简介:叶挺
二、写作背景:1941年被囚禁期间
三、主题思想:坚守信念、不屈不挠
四、艺术特色:
- 象征手法
- 对比手法
- 情感真挚
五、教学目标:
- 理解内容
- 掌握修辞
- 激发情感
```
六、作业布置
1. 有感情地朗读《囚歌》,并尝试背诵;
2. 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谈谈你对“囚歌”这一主题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世界,感受革命者的伟大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提升课堂的互动性和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思想启迪和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