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诗歌的背景及作者李白的生平。
- 掌握诗中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
- 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情境创设、朗读感悟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情感。
- 培养学生分析古诗语言的能力,提升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诗人对友人深切的思念与关切之情。
-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增强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理解诗中“杨花落尽子规啼”所营造的凄凉氛围,以及“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所表达的深厚友情。
- 难点:
体会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物寄托情感,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诗歌朗读音频、相关图片)
- 黑板、粉笔
-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因为朋友远行而感到难过?如果是你的好朋友被贬到很远的地方,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引出诗歌主题——对友人的牵挂与安慰。
接着介绍诗歌题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解释“左迁”即贬官,“龙标”是地名,“遥有此寄”意为遥远地写下这首诗寄给友人。
2. 作者简介(5分钟)
-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 他的诗风豪放飘逸,擅长用自然景物表达情感。
- 本诗写于李白得知好友王昌龄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时,表达了他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心。
3. 整体感知(10分钟)
- 朗读指导:
教师播放配乐朗诵,学生跟读,注意节奏与情感。
学生分组朗读,教师点评。
- 疏通文意:
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诗句,理解诗意:
- “杨花落尽子规啼”:春末夏初,杨花飘零,杜鹃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的气氛。
- “闻道龙标过五溪”:听说友人已越过五溪,前往偏远之地。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我将心中的忧愁寄托给明月,让它陪伴你一路西去。
4. 品味赏析(15分钟)
- 问题探究:
1. 为什么诗人选择“杨花”和“子规”作为开头?
(提示:杨花象征离别,子规啼叫寓意悲伤,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
2. “我寄愁心与明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拟人手法,赋予明月以情感,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
3. 为什么诗人要让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表现诗人希望自己的情感能穿越千山万水,陪伴友人,体现深厚的友情。)
- 情感升华:
鼓励学生联系自身经历,谈谈自己对“友情”的理解,并思考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诗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5. 拓展延伸(5分钟)
- 对比阅读:
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进行比较,分析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 课外拓展:
推荐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作品,如《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进一步感受其诗歌风格。
6. 小结与作业(5分钟)
- 课堂小结:
本诗通过描绘春日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体现了李白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 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最难忘的一次离别经历,并尝试用一句诗来表达当时的心情。
五、板书设计: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情感:思念、牵挂、关怀
手法:借景抒情、拟人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赏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结合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课堂互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