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认识厘米和米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 能够正确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用厘米或米表示结果。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测量能力。
- 在具体情境中感受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合作意识。
-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认识厘米和米,掌握测量方法。
- 难点:理解厘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能灵活运用。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直尺、卷尺、课件、实物(如铅笔、书本、桌子等)。
- 学生准备:每人一把直尺。
五、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展示不同长度的物品(如铅笔、桌子、黑板等),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怎么知道这些物品有多长呢?”
提问:“你们有没有量过自己的身高或书包的长度?”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认识厘米和米’。”
2. 新知讲解(10分钟)
- 认识厘米(cm)
教师拿出一把直尺,指出“1厘米”是直尺上的一个小格子,长度大约是手指的宽度。
举例说明:课本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小铅笔的长度大约是10厘米。
- 认识米(m)
教师展示一卷软尺,说明“1米”等于100厘米。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黑板、门框等,让学生估计它们的长度,并尝试用“米”来描述。
3. 动手操作(15分钟)
- 活动一:测量身边的物体
学生两人一组,使用直尺测量书本、铅笔、文具盒等物品的长度,记录在练习本上。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错误的测量方法。
- 活动二:比一比,估一估
教师出示几件物品,让学生先估计它们的长度,再用尺子测量,看谁的估计最接近。
4. 知识巩固(10分钟)
- 练习题:
1. 一支铅笔长15();
2. 一张桌子高70();
3. 小明的身高是1();
4. 一条绳子长2()。
-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厘米”和“米”,并举例说明。
5.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
- 我们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
- “厘米”用于测量较短的物体,“米”用于测量较长的物体。
- 1米=100厘米。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测量,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六、作业布置:
1. 用直尺测量自己的一只手臂长度,用厘米表示。
2. 和家长一起测量家里的桌子、椅子的高度,用米或厘米记录下来。
七、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建立了对“厘米”和“米”的直观认识。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部分学生在单位换算上仍存在困难,今后应加强相关练习,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