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及作者茅盾的生平。
- 掌握文章中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白杨”这一意象所代表的精神内涵。
- 学会分析散文的语言特点和结构安排。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
- 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北方农民和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坚韧不拔精神的敬仰,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分析“白杨”这一象征物的象征意义。
- 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写白杨树表达对革命者的赞美。
- 难点:
- 理解散文中“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 结合历史背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图片(如白杨树、陕北风光等)。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茅盾及其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白杨树吗?它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白杨树挺拔、坚强、生命力顽强。
- 引出课题《白杨礼赞》,并简介作者茅盾。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
- 提问: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归纳:文章通过对白杨树的描写,赞美了北方农民和抗日军民的坚强意志和不屈精神。
3. 精读品析(20分钟)
- (1)分析象征手法
- 教师讲解“象征”概念,并举例说明文中“白杨”象征什么。
-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白杨树外在特征的句子,如“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分析其象征意义。
- (2)语言赏析
-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如“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 讨论这些句子如何体现白杨树的品格。
- (3)结构梳理
- 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开头点题,中间描写白杨树,结尾升华主题。
- 分析文章如何由物及人,由景及情。
4. 拓展延伸(10分钟)
- (1)联系实际
- 提问:你身边有没有像白杨树一样的人或事?请举例说明。
-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对“坚强”“不屈”的理解。
- (2)拓展阅读
- 推荐学生阅读茅盾的其他作品,如《子夜》《春蚕》等,了解其文学风格。
5. 总结提升(5分钟)
- 教师总结:本文通过描写白杨树,表达了对北方人民和革命精神的崇敬。
-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当如何在生活中发扬这种精神?
五、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以“我心中的白杨树”为题,表达自己对坚韧不拔精神的理解。
2. 阅读《白杨礼赞》全文,完成批注,找出文中使用象征手法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六、板书设计
```
白杨礼赞
一、作者:茅盾
二、主题: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人民
三、象征手法:白杨→坚强、不屈、正直
四、写作特色:语言简练、情感真挚
```
七、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白杨礼赞》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他们从生活中寻找与文本的共鸣点,从而更好地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