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史记》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人物刻画,成为后世研究古代中国的重要文献之一。其中,《廉颇蔺相如列传》作为司马迁笔下的一篇经典篇章,不仅记录了两位战国时期杰出人物的事迹,更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了人性中的复杂与光辉。
原文如下: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时,秦昭襄王欲以十五城易赵璧,赵王使蔺相如奉璧往。相如至秦,见秦王,持璧却立,怒发上冲冠,曰:“大王虽欲十五城以易璧,然赵国之璧不可得也。”秦王恐其毁璧,乃辞谢固请,遂许赵王十五城以易璧。
廉颇闻之,恶相如之位在己上,欲辱之,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之,每朝见,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相如固止之,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译文如下:
廉颇是赵国的一位优秀将领。在赵惠文王时期,秦昭襄王提出要用十五座城池交换赵国的和氏璧,赵王派遣蔺相如携带和氏璧前往秦国。蔺相如到达秦国后,见到秦王,手持和氏璧退后站立,并愤怒地瞪视着秦王说道:“大王虽然想要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但赵国的和氏璧是不可能交给您的。”秦王害怕他真的毁掉和氏璧,于是向他道歉并坚持请求,最终同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
廉颇听说这件事后,对蔺相如的地位在他之上感到不满,想要羞辱他,说:“如果让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蔺相如听到了这话,每次上朝时都假装生病,不愿意与廉颇争位次。后来蔺相如外出,看到廉颇,就命令自己的车辆避开。他的随从们一起劝谏他说:“我们离开家人来侍奉您,仅仅是因为敬仰您的高尚品德。如今您和廉颇地位相同,廉颇公开说出侮辱的话,而您却害怕躲避,太过恐惧了。即使是普通人也会对此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这些下属没有能力,请允许我们辞职。”
蔺相如坚决阻止他们离开,并说道:“即使面对秦王那样的威势,我也敢在朝廷上斥责他,羞辱他的大臣。我虽然愚钝,难道会单单害怕廉将军吗?只是我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我们赵国发动战争,完全是因为我们两人存在。如果我们两人互相争斗,那我们的国家就会陷入危险之中。我这样做,是为了把国家的危急放在首位,而把个人恩怨放在后面。”
廉颇听到这些话后,脱下上衣,背着荆条,通过宾客来到蔺相如门前认错。他说:“我是无知的人,不知道将军如此宽容。”最终两人和好,成为了生死之交。
这篇传记不仅讲述了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矛盾与和解,还深刻揭示了他们对于国家忠诚的价值观。廉颇知错能改,蔺相如顾全大局,他们的故事至今仍激励着人们追求和谐与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