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亚城
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我们继续深入探讨这篇富有哲理的文章。这篇文章通过三个具体事例来论证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观点。这一课时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这三个事例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论证方法。
首先,回顾第一个事例——谢皮罗教授发现水漩涡方向与地球自转有关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谢皮罗教授能够从一个简单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他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接着,过渡到第二个事例——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发现植物色素遇酸碱会变色的过程。让学生讨论波义耳是如何将偶然的现象转化为科学发现的。最后,引入第三个事例——奥地利医生观察到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的现象,从而引发对睡眠状态下大脑活动的研究。鼓励学生分析这位医生的成功因素。
接下来,组织小组讨论这三个事例之间的共同点。可以提问:“这些科学家都具备哪些相似的精神?”引导学生总结出他们善于观察、勇于质疑、坚持不懈等优秀品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题句,加深对中心思想的理解。
此外,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布置一个小任务: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某个小问题或现象,并尝试提出假设并验证。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乐趣,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之,在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相信每位同学都能从中受益匪浅。